來源:合肥慶霞環??萍加邢薰?發布時間:2019-04-04 點擊次數:
唐迪指出,70年代,中國仿效蘇聯50年代的設備,建成本鋼1700毫米熱軋工程、攀枝花鋼鐵1450毫米熱軋工程,自主設計了舞陽鋼鐵4200毫米寬厚板工程。公司這些設備建成后,產品等級和質量水平一般不高,運行不太穩定,甚至低于前蘇聯舊設備的水平。
1978年,我國可稱為現代軋制設備,只有1978年12月武鋼新的第三套軋制生產設備投入使用,即武鋼1700毫米熱軋、1700毫米冷軋、硅鋼生產線項目,當時大部分地方企業沒有現代軋制設備。主要設備是1960年以后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主要有2300毫米三輥勞特板軋機、250(300)毫米雙聯軋機、76毫米無縫鋼管軋機和層壓板軋機,這些軋機僅達到20世紀初甚至更早的技術水平。
唐迪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來軋鋼技術的發展。他認為,軋制技術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規模引進階段;第二階段是系統消化吸收學習階段;第三階段是提高制造水平和持續提升階段;第四階段是部分創新階段;第五階段是自主研發和系統創新階段。TEM創新階段。
第一階段基本上是技術的全面引進,其中最重要的是寶鋼一期的引進,幾乎所有的主要設備和配套設備都是引進的。當時,許多企業也走上了設備之路,如棒材、高速線材、無縫鋼管軋機、寬厚板軋機等。
第二階段,國內軋制技術和設備的第一次成功國產化是80年代初的棒材連軋生產線,然后在80年代末,中國成功實現了高速線材軋機國產化、2000年熱軋機國產化、WID國產化。2001年的E和厚板軋機以及2004年的無縫鋼管。軋機國產化,2009年成功實現了冷連軋機國產化等。
第三階段,國產設備基本能滿足產品性能要求,得到國內用戶的認可,并開始廣泛應用。
近年來,我國軋鋼技術雖然剛剛起步,但正逐步進入自主創新階段的一部分,但可以看出,一個新的階段正在開始,當然,我們還沒有達到自主研發和系統創新的階段,這一階段應該在未來實現,唐迪強調。
在軋鋼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國軋鋼技術裝備不斷國有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唐迪介紹了軋鋼技術裝備國產化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成套軋鋼設備國產化的第一個成果是小型棒材軋機,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鋼鐵學院(后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牽頭研制了短應力線軋機。冶金部裝備研究所和北京鋼鐵設計研究院隨后啟動了自己的小棒材軋機成套生產線。從那時起,國產棒軋機成套設備基本上可以立足于中國,目前國內有20多家企業可以生產成套小軋機,另外,高速線材軋機成套技術設備國產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目前,我國哈飛、西野可提供現代化成套的高速線材軋制設備。